在中国的诸多省份当中,貌似只有黑、吉、辽三省的人会自称“东北人”,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听到有谁会自称“东南人”、“西南人”或“西北人”。那么东三省居民的“地区认同”为什么会强过“省份认同”?形成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首先如果从地理上看的话,东北三省有着与中国其余部分截然不同的相对独立性。大兴安岭、黑龙江和渤海湾大致将东北地区围成一个板块,而其内部尽管划分为黑、吉、辽三省,但省际之间并无高山大川,相反一览无余的平原成为该地区的主色调。在交通物流网络相对发达的现代,中原地区与东三省的沟通不存在什么障碍,但往前追溯几百年的话,你会发现情况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对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北方的蒙古高原与东北方向的白山黑水都是令人头疼的区域,前者孕育了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后者则盛产剽悍好斗的渔猎部落,比如东胡、室韦、女真、满洲等均系如此。由于东北地区自成一系,而且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仅仅通过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这种脆弱的地理关系使得中原王朝即使在强盛之际也只能满足于对东北的羁縻统治。
到明朝末年,朝廷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辽东的控制,大明与后金成为两个相互对峙的军事集团。清朝建立后,满人为了确保“龙兴之地”不被他人垦殖而人为地制造大量的无人地带,以至于广阔的东北平原长期处于撂荒状态。沙皇俄国南侵之后,清廷愈加感觉到东北防务之空虚,这才逐步放开禁令,大量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居民涌入东北,史称“闯关东”。这场民族迁徙最终形成了今日东北的民系基础,此后不论来自内地哪个地方,身在东三省的人都有了一个新的称谓——东北人。
东北在地形上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主体是被大兴安岭、黑龙江、长白山包围着的纵贯南北的大平原(当然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以西的地区是一个例外,这块土地还能留在中国也是不容易),只有西南面有一个小开口连着华北平原。
然而仅仅是这些的话还不足以解释东北人的“地区认同”何以盖过“省际认同”,因为抵达东北之后只要定居下来,当地人完全可以称呼自己为“黑龙江人”、“吉林人”或“辽宁人”,之所以会形成现在的模样关键还在于随后东北内部区划的频繁变动。清朝灭亡后,在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伪满洲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东北的行政区划都发生过重大变化。
民国初期,外蒙古从中国实际独立出去,是中国地缘政治巨大损失。北部领土的缺失,使东北在地缘上进一步被隔绝。北洋旧军阀中,为什么奉系军阀最后“倒台”(东北易帜)?为什么日本会在全面侵华前会先选择控制东北?为什么新中国的重工业项目大量安排在东北?这都与东北相对封闭的特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另外,东北经过几代人的垦殖,在农林牧副渔方面都能自给自足;东北自然资源丰富,再加上伪满洲国的工业化,使其具有了傲视全国的资本。因此,在 20 世纪大部分时期,东北在工农业方面对关内的依赖都不强。这样的地理和历史背景限制了东北人与外界的交流,而有利于区域内部交流,为统一的“东北民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从清朝开始东北的行政区划变更
1、东北三将军辖区
清朝定鼎中原后,一开始只有驻防盛京的“昂邦章京”负责整个东北的防御。清顺治十年(1653 年),清廷决定将盛京昂邦章京所辖柳条边以外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划为单独的行政区,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初驻旧宁古塔城。康熙元年(1662 年),盛京昂邦章京改称“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四年改“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宁古塔昂邦章京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二十二年增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管辖宁古塔将军辖区的西北部,初驻瑷珲。至此,清朝在东北军事政区基本定型。乾隆年间,奉天将军改称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改称吉林将军。下图为三将军辖区(该图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
由于仍有一部分民人在柳条边以南开垦,因此清朝在盛京将军辖区设了奉天府,管辖东北诸县衙署。于是,东北形成了将军与府尹分管旗民的行政管理格局。至雍正末年,奉天将军辖区共有盛京、盖州、广宁、义州、锦州、开原、金州、辽阳、复州、岫岩、兴京、牛庄、凤凰城、熊岳 14 个驻防城,其中前 9 处设有同城设治的州县衙署。乾隆年间又出现了“厅”这一地方政权处理兼理旗民之间的事务。总体而言,闯关东以前,由于垦殖民人极其,东北的地方建制发展也很缓慢,大多县、州、厅设置在盛京将军辖区,柳条边以外的吉林很少,黑龙江则完全没有。
2、东北省制的萌发
从 1850 年到 1910 年,东北人口由 290 万人增长为 2100 多万人,60 年间净增人口 1800 多万人。清政府出于适应变化,筹措粮饷,加强边防的需要,逐步放开了封禁,并在民人聚集之地大批量设置府、厅、州、县,构成了东北设省了基层建制基础。在设治过程中,三将军辖区也发生了略微的变化,盛京将军辖区扩展到柳条边外,如昌图厅早在嘉庆年间就已经设置,管辖范围已经到了哲里木盟科尔沁牧区;再如同治年间开始的宋三好起义,清廷为稳住盛京东境于光绪初年先后设凤凰城、兴京两个直隶厅后,设通化、桓仁等县隶之,通化、桓仁均在柳条边以外;20 世纪初开放“蒙禁”后,柳条边以西的哲里木盟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这部分地区设治(洮南府)后也划入了盛京将军辖区。吉林、黑龙江的设治明显慢了一拍。州县设置较早,是日后奉天省管辖区域明显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1907 年,在徐世昌的推动下,东三省设省,废除旗民分治制度,采用一元化的民政统治手段。三省各设一名巡抚,徐世昌为三省总督。下图为 1908 年的东三省(该图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
3、“关东州”与“满铁附属地”
1898 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沙俄获得了在旅大地区设立租借地的特权,租期为 25 年。旅大地区在俄国统治时期就已经叫“关东州”。州是沙俄边疆地区的行政建置,与省同级。下图为旅大租借地的沙俄统治时期地图(该图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
日俄战争后的 1905 年,双方在完全没有清政府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在旅大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中国政府承认日俄和约中俄国让给日本的各种特权,为期 25 年。日本在 1915 年强迫袁世凯政府签订了“二十一条”,将“关东州”租期延长 99 年。1932 年“满洲国”的成立使日本通过伪“满洲国”之手将“关东州”的主权交给日本政府,使中国脱离了对“关东州”的所有权。旅大成为了“日本本土”。下图为 1906 年关东州地图,出处不明
日俄战争后,日本还控制了俄国拥有的长春至旅顺口之间的“南满铁路”和附属煤矿。日本随后在铁路沿线强占了大片中国领土,称之为“满铁附属地”。
1907 年满铁“附属地”面积为 149.7 平方公里,经过不断扩张,至“九·一八”事变前,面积大约 482.9 平方公里,“九·一八”事变后的 1936 年增到 524.34 平方公里。此时的满铁附属地也由最初铁道用地的扩张转向长春、安东、抚顺、鞍山、奉天、营口、公主岭等城市铁路附属地的新设和扩大上。附属地的宽窄不等,从大连到长春的南满线最宽处近 427 米,最窄处近 43 米;安奉线最宽处有 36.1 米,最窄处有 16.8 米。由于设立铁路附属地并非为了满足铁路用地,所以附属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大部分成为市街用地,甚至是农田、矿区和练兵场。今天沈阳、长春等很多“南满铁路”沿线城市都能看到满铁附属地的建筑、规划痕迹。日本在铁路附属地内建立一整套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体系和司法制度之外的殖民制度,使其成为实际上的殖民地。聪明的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日本能在东北制造“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了吧!因为铁路沿线本来就有关东军驻扎的。
4、热河特别区与热河省
热河地区(今承德、赤峰、朝阳一带)的“闯关东”移民主要来自河北省,口音更接近于北京(从学理上说北京和东北均属于东北方言,两者除了听感略有不同,其实质差距不大)。为抑制蒙古王公分裂势力,1914 年北洋政府在清末原拟建省的热河地区设置相当于省一级的热河特别行政区域,辖卓索图盟 7 旗、昭乌达盟 12 旗及原直隶省热河都统所辖 14 县,当年辖 14 县、1 设治局(经棚)、2 盟 19 旗。
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后,为抑制愈演愈烈的蒙古分裂势力,加强中央对热河的控制,于 1928 年将热河行政区改为省。虽然热河成功建省,但是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在热河省省长的人选上也不能不受东北军影响,只能把省主席的位置交给属于东北军的原热河都统汤玉麟。考虑到热河地区民系上、行政上与东北的联系,通常热河省也被视为东北地区。1933 年,日本关东军发动热河战役,将占领后的热河省并入伪满洲国。下图为 1933 年时的热河省。
5、东省特别区的设立
北洋政府时期,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省界变化不大。除了“满铁附属区”的扩张之外,主要就是东省特别区的设置。中东铁路原来和南满铁路一样都是被沙俄所控制。从 1917 年起,北洋政府逐渐收回对中东铁路附属地的管辖权,但沙俄残余势力仍控制着中东铁路。1924 年中苏签订《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同时北洋政府批准设立东省特别区独立于吉林、黑龙江两省区域之外,成为与省并行的特别行政区,管辖西起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到绥芬河,以及哈尔滨至长春原中东铁路沿线一带地方(不含哈尔滨市),总面积 1017.3 平方公里。
1929 年,张学良想改变中苏共管中东路的局面,收回路权,引发“中东路事件”,结果以失败告终。事件中,苏联侵占了黑瞎子岛。东省(北满)特别区一直延续到 1935 年,时日本、伪满洲国与苏联签订了协议,购买了中东路的路权。
下图为“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格局,取自 1939 年的《本国分省精图》
中国收复东北后,曾一度设置经典的“东北九省”格局,加上热河一共是十个省,另外设有大连、沈阳、哈尔滨三个行政院院辖市。实际上南京国民政府并未完全控制“东北九省”;1947 年,中共领导下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已经率先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
新中国建立后的东北行政变迁
新中国建国前夕,中共主导下的东北整合为六省,设有沈阳市、抚顺市、本溪市、鞍山市、旅大行署区(后改为“旅大市”)、长春市(1953 年升格)、哈尔滨市(1953 年升格)等直辖市,这些省市隶属东北行政区。另外单设有不属于任一大行政区的内蒙古自治区。这一格局从 1949 年维持到 1954 年。
1954 年到 1955 年,新中国经历了一次省级行政区划大调整。东北行政区撤销,其所属的六个省先后整合为黑吉辽三省,与现在的黑吉辽三省管辖范围几乎一致。另外,东北所有的直辖市撤销,并入临近省份。
1969 年内蒙古自治区被拆分,东部的昭乌达盟划入划归辽宁,哲里木盟和呼伦贝尔盟南部两县划入吉林,呼伦贝尔盟大部划入黑龙江。这一局面维持到 1978 年,原属内蒙古的地区回归该自治区。可见,1978 年至今,是东北省级行政区在这一百年中最稳定的时期。
尽管东三省被视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在中国境内独此一例,但在多元文化相互包容的今天,“东北人”的身份与文化认同,却始终未曾改变。